当前位置:
浅谈工业文明转向数字文明的当代价值-连环夺宝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正逐渐从工业文明转向数字文明。这种转变不仅在生活方式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诸多价值。如今,“信息文明”一词亦不然完全概括当前社会发展的全貌。随着新一轮技术的成功改革,云计算、大数据、vr等云数智的发展,将信息全球化推向更高的阶段,一种基于信息文明基础上的新的文明形态正在兴起。数字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数字文明的出现与发展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数字文明是造福世界的文明,是向上向善的文明,也是引领未来的文明。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数字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下,叠加“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为路径,以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新型工业文明的重要内涵。数字文明发展摆脱以往资本剥削掠夺、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与破坏的弊端,走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数字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相通。数字文明的本质属性是共享性,数字文明区别传统的物质生产资料。数字文明所具有的共享性主要是源于数字资源的丰富性与可共享性。数字信息内容传播速度快、资源丰富、资源可反复使用性高且成本较低,为数字共享提供了便利。善用数字资本,在规避其局限性的同时,使数字资本在生产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能够传承中华优秀文明基因,打破西方构建的“零和博弈”的价值体系,重建一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的数字文明; 能够坚持数字经济为人民所用,超越资本主义背离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局限性,凸显社会主义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数字文明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我国还依托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市场优势,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实现数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塑造了不同于西方数字文明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究其根本是社会主义文明,人民性、共享性、普惠性、开放性是其本质特性,我国在对外发展中始终秉持协同互利、普惠开放、共创共享的理念中国式数字文明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进一步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数字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贯通,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数字文明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相演互进、相互塑造的实践过程。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历程,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且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起技术范式的历史性更替,技术范式转换带来的一系列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创造,影响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进而使人类文明演进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简言之,由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范式更替,是推动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了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交替的历史时期,数字文明的兴起将会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面貌加以展现。数字文明与中国是现代化发展道路目标相贯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数字文明坚持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始终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最终目标,强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回应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数字技术的正向作用推动构建人类新文明形态,从而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问题。比起工业文明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数字技术便捷、实时、共享的特点,可以消除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数据痛点等难题。如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能够实时动态监测生态环境指标,并对人类行为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创新原有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数字平台、移动互联网的受众群体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助于人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发明与更新,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 ,使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字文明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有助于走出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伴随新的文明形式的出现,如机器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从传统手工业转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农业,工业文明在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工业文明历经了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等不同阶段。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文化体系和资源分配体系逐渐瓦解和重建,催生了一个以数字技术为运作规则的全新文明时代。如今,世界正在进入以数字化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全球正在历经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数字生产、数字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变迁。数字文明的出现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引导下构建出属于中国的数字文明道路。
原文链接: